索引号 | 生成日期 | 公开方式 | 发布机构 |
11622301013932608F/2021-01429 | 2021-02-20 | 主动公开 | 凉州区武南镇人民政府 |
为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结合全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四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为导向,以群众长远可持续增收为目标,以节水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生产,重点围绕牛羊猪禽菜果菌薯药草“10+N”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突出发展蔬菜产业、饲草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按照“一村一品”,突出地方特色,围绕金色大道、白塔寺景区路,着力打造“四园、两基地”(武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西寨村拱型温室示范园、张林村金谷丰奶牛养殖示范园、花盛村白粉桃示范园、水果胡萝卜种植基地、中畦片饲草种植基地)。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努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南。
二、区域布局
(一)山水灌区。上中畦、下中畦、张林、百塔、鲁子沟、唐新庄、柏树庄等7个村,稳定优质冬小麦、玉米生产,重点发展设施养殖业、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种植,打造饲草种植基地和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园。
(二)井水灌区。武南、宋府、西寨、小东河、大河、范家寨、花盛、青石、元湖、马行河等10个村,重点发展以日光温室、拱型温室为主的精细瓜菜种植和以水果胡萝卜、制干辣椒等为主的露地蔬菜种植,加快发展露地瓜菜等高原夏菜经济作物。着力打造武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西寨拱型温室示范园,青石、小东河海升水果胡萝卜种植基地。
三、目标任务
2021年,全镇计划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51274亩,其中:粮食作物35215亩(玉米15090亩、小麦20125亩)、经济作物8000亩(日光温室2950亩、露地瓜菜4950亩、中药材100亩)、饲草8059亩(青贮玉米7059亩,苜蓿1000亩)。山水灌区各村必须新建200亩以上经济作物示范点1个或500亩以上青贮玉米示范点1个;井水灌区各村必须新建200亩以上经济作物示范点1个。
努力构建“10+N”农业产业体系。
——牛产业。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支持发展奶牛养殖业,构建肉牛、奶牛协调发展格局,到2021年底,全镇牛存栏达到2.45万头,出栏量达到0.9万头。
肉牛养殖基地。依托丝路牧歌、农旺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武家庭农场等8个肉牛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化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同时合理规划利用辖区内闲置空地,规划新建标准化牛舍26栋36000平方米以上。到2021年底,全镇肉牛存栏量达到2.45万头,出栏量达到0.9万头。
奶牛养殖基地。依托张林金谷丰奶牛养殖示范园,引进优质澳洲荷斯坦奶牛,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奶牛养殖产业,到2021年底,全镇奶牛存栏达到600头。
——羊产业。依托青瑞源牧业、西部牧业、复宏羊场建设优质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到2021年底,全镇肉羊存栏达到3.2万只,出栏量达到2.8万只。
——猪产业。依托申旦猪场、庆丰猪场、威达种猪场完善配套各类设施,建成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到2021年底,全镇猪存栏达到2.5万头,出栏量达到2.98万头。
——鸡产业。规范建设马行河侯太元鸡场,带动全镇鸡产业有序发展。到2021年底,全镇鸡存栏量达到12.4万只,出栏量达到4.8万只,其中:蛋鸡存栏量达到6.4万只,产蛋量达到153吨。
——菜产业。实施日光温室、拱型温室设施瓜菜增量扩面和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水果胡萝卜、制干辣椒、脱水油白菜等高原夏菜,着力打造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
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在金色大道沿线西寨、马行河、大河、元湖、青石、花盛等村,坚持增量扩面和提质增效并重,按照“园区化发展、规模化生产”的理念,通过添平补齐,扩大示范点规模,重点在消灭“空白组、空白户”上下功夫,大力推广“投资小、见效快”的全钢架拱型温室,新扩建马行河、西寨村拱型温室示范园区。
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在青石村、小东河村建立海升水果胡萝卜种植基地,在武南、元湖等村建立制干辣椒种植示范点,范家寨、宋府等村建立脱水油白菜种植示范点,推动露地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
——果产业。突出抓好花盛优质白粉桃种植示范园,通过扩量增面,落实各项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果品综合效益,做大做优花盛白粉桃产业,打造区级经济林果提质增效示范园。
——菌产业。在全镇现有食用菌种植农户的基础上,加快青石村食用菌种植示范点建设,通过引进能人、大户启动宋府村闲置日光温室发展家庭作坊式食用菌栽培生产。
——薯产业。充分利用上中畦、下中畦、柏树庄村历年种植马铃薯的传统,集中连片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全镇马铃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药产业。依托辽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范家寨、大河、青石等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黄芪种植,建立示范点片。
——草产业。依托金谷丰奶牛养殖场、丝路牧歌等合作社(企业),建设优质饲草生产基地。重点在鲁子沟村建立千亩优质苜蓿种植基地,下中畦、上中畦、张林、百塔等村大力推广种植青贮玉米。
四、重点工作
(一)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一是在312国道、二干五六支沿线的鲁子沟、下中畦、百塔、小东河、唐新庄、柏树庄等村建设优质冬小麦种植基地18125亩,在小东河、下中畦、百塔村建立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示范点3个;二是在武黄公路沿线的宋府、西寨、大河、元湖、青石等村建设优质玉米种植基地15090亩,在宋府、西寨、青石建立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示范点3个;三是集成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二)壮大饲草、畜牧产业发展规模。一是依托丝路牧歌农业公司,在鲁子沟村现有紫花苜蓿种植基地1000亩的基础上,在白塔寺景区大道沿线建设中畦片饲草种植基地,重点发展青贮玉米7059亩(其中鲁子沟1500亩、张林村1559亩、下中畦1500亩、上中畦2000亩、百塔500亩)。二是依托金谷丰奶牛养殖场,打造设施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引进荷斯坦奶牛500头,建设挤奶大厅1200平方米,青黄贮饲料6000吨。三是在西寨村一组新建养殖小区1个,修建标准化牛舍10栋10000平方米,在大河村八、十组新建标准化牛舍16栋16000平方米,力争年内完成投栏进畜工作。
(三)提高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效益。一是进一步扩大马行河、西寨村拱型温室示范园规模,其中:马行河新扩建拱型温室50座50亩,西寨村新扩建拱型温室50座50亩,重点种植番茄、辣椒、西瓜等精细瓜菜。二是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依托武威鑫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武威旺森种苗公司,引进日光温室专业瓜菜新品种6个以上,全镇集约化种苗覆盖率、瓜菜良种率达到100%,重点推广两茬番茄、番茄—辣椒栽培模式,单棚平均效益达到3.5万元以上。三是全面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武南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推广物联网、智能化控制、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四)建立高效节水农业示范点片。一是完成高效节水农业3.8万亩,旱作农业1万亩,建立1000亩以上全膜垄作沟播玉米示范点2个(下中畦1500亩、鲁子沟1000亩)。二是在范家寨村九组积极动员农户建立复种脱水油白菜种植示范点1个200亩,在青石村二组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瓜菜种植示范点1个150亩,在武南、元湖、大河、花盛等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制干辣椒、娃娃菜等高原夏菜种植示范点各200亩。三是加强对花盛白粉桃抚育管护,依托花盛仙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品种更新、科技创新等有效措施,全面开展科学间作、整形修剪、疏花疏果、科学施肥、有害生物防治、越冬管护等各项关键技术措施,注册地域特色商标品牌,统一销售,打造特色林果提质增效示范园。
(五)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与各生产经营主体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完善购销台账、生产经营管理档案。二是加强产品例行检测,配合区农监站完成一月一次的例行抽检工作,2021年争取自检无公害农产品果蔬样品1800份。三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推广选用优良品种、高产高效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日光温室蔬菜“十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农户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四是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指导武威醋大妈食品有限公司、武威海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完成“绿色”农产品认证。
(六)做好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一是落实好春、秋两季动物强制免疫,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上,按照包片责任制进行“一对一”监管,定期开展地毯式排查。二是对苹果蠹蛾、小麦吸浆虫、草地贪夜蛾、玉米粘虫等病虫害,根据发生态势科学合理设立测报点,在防治关键时期,积极组织农户、机防队开展统防统治,同时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确保全镇农业生产安全。
(七)强化农业科技培训。一是常态化运营管理武南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采取“人才+基地+产业”模式,结合九三学社“专家支农”社会服务基地,在党员干部示范棚内建立技术培训课堂,在实训基地开设专家讲座。二是依托西寨村拱型温室示范园、张林金谷丰奶牛养殖示范园,定期邀请市、区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实际、实用、实效的“菜单式”讲座和现场观摩等活动。全年举办各类观摩培训不少于20场次、3000人次。
(八)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是通过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动员组织农户对田间地头废旧农膜、废弃包装物进行捡拾。二是积极争取废旧农膜机械化回收利用项目,开展废旧地膜“以旧换新”,2021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三是结合尾菜秸秆处理利用项目,动员农户开展日光温室尾菜秸秆还田利用技术,争取完成尾菜秸秆还田日光温室200座以上。完成农机深松耕地2万亩以上。四是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全面实行一场一策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全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常态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九)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一是抓好凉州区辽源种植、优农绿色生态果业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培育区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家,清理注销“空壳社”10家,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行,真正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示范点片,年内计划完成土地流转1万亩以上(每个村至少600亩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村负责具体工作落实,要抢抓全区2021年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扶持政策机遇,认真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明确责任分工,村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负责指导做好所包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工作协调、土地流转、项目争取和工作落实。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结构调整。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采取互换、出租、转包、返租倒包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有能力的经营大户、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回乡创业人员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三)严格水权配置,优化区域种植。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实行区域化种植,始终牵住水权管理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水权配置这个“指挥棒”作用,按照同一渠系种植同一作物,采取同一种植模式,便于管理,便于灌溉,便于节水,对2021年新建农业示范点予以优先配水。
(四)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带动。一是各村要及时召开各类会议,入户动员,积极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前预留并落实好地块,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二是要积极培育、挖掘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新举措,对先进典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和培训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附件:武南镇2021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武南镇2021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 华 党委书记
副组长:杨 锴 党委副书记、镇长
刘建斌 人大主席
王建云 副镇长
成 员:王红艳 党委副书记
吴旭年 纪委书记
蔡 岩 政法委员
赵丽丽 副镇长
梁兴东 武装部长
张永杰 组织委员兼党建工作站站长
赵雷昌 副镇长(候选人)
李淑梅 科技副镇长(挂职)
董红星 二级主任科员
卢国文 禁毒办专职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王建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相关办公室按照责任分工积极做好工作配合,确保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落到实处。